虛構國家“精準扶貧”項目傳銷詐騙數萬人 主犯獲刑七年
“交納7.8元或38元入會,年前會收到36萬元慈善補助款,到2020年就可以獲得160萬元的解凍資產。”如此低劣荒唐的謊言,也許你不會相信,但在全國卻有數萬人相信了。
5月19日,河南省周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外披露了該起特大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案的判決書。一審期間,被告人李某旦、張某勤等六名被告人因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虛構國家精準扶貧項目、組建“中華善德基金會”的手段,發展眾多會員,騙取公私財物,數額巨大,其行為均已構成詐騙罪,被鹿邑縣人民法院分別判處1年6個月到11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3000元到2000元不等。
該詐騙團伙通過編造“精準扶貧”詐騙項目,宣講愛國、解凍民族資產、抵抗外資、為脫貧計劃做貢獻等幌子,物色各級代理人并通過建立微信群等方式發展會員高達3萬余人,收取會員費280萬余元。
判決書上顯示,自2018年11月份以來,楊某興假借國家精準扶貧的名義,偽造“國務院中華民族資產解凍最高管理委員會”文件,任命張某華為“中華善德基金會”總會長,在沈陽進行組織架構并組建“中華善德基金會”。
張某華被任命為“中華善德基金會”總會長后,接到“中央民間扶貧小組”的通知,收取每名會員入會費6.8元,另外交1元統計會費。2019年春節后,“中央民間扶貧小組”聯系張某華,要求將入會費調整為38元,統計費1元。
張某華安排周某朋將各省分會匯總交至總會的會員會費,按照楊某興的安排將收取的會員費匯至楊某興指定的個人銀行賬戶內。
判決書上還顯示,張某華等人向會員們宣稱,“中華善德基金會”是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成立的一個扶貧慈善平臺,該平臺以慈善為主,是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凍民族資產、抵抗外資等。
參與者只需要交納7.8元或38元就可以入會,年前會收到36萬元慈善補助款。等到2020年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民族資產解凍后,就給每名會員發放160萬元的福利補貼,并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為脫貧計劃做貢獻。
為了逃避法律的打擊,張某華等人以防止國內外的反華勢力入侵,破壞脫貧攻堅為幌子,要求會員要對外保密該項目。同時為了打消人會者的疑慮,虛假宣稱,網上和媒體報道的相關負面文章,都是國家的宏觀調控。要不然工人不工作了,農民不種地了,國家就亂套了。等成熟了再落地實施,在讓所有人都享受到該福利。
在發展會員的同時,楊某興要求張某華在微信群里招聘思想條件好,工作表現突出的會員來擔任各省分會的會長。張某華通過下級會員推薦合適擔任會長的會員,進行個人申報,經張某華考核后,再將相關人員的資料上報給“中央民間扶貧小組”。
經上級審核通過后,才能擔任省會長或者其他分會長。各省分會會長再物色各級班子成員和代理人并通過建立微信群等方式發展會員、拉攏人員入會。
實際上,“中華善德基金會”就是一個詐騙犯罪團伙。反傳防騙快訊在楊某興的供述中看到,“我是‘中華善德基金會’項目的幕后操作人。實際上這個項目是假的,我沒有能力給每個會員返利96萬元,這個項目就是為騙取更多人信任,讓他們交會費成為會員,達到我騙取會費的目的。”
至2019年3月案發,楊某興利用國家精準扶貧的名義,通過偽造“國務院中華民族資產解凍最高管理委員會”文件,糾集張某華、周某朋、閆某明、黎某饒、張某紀、姜某祥、王某漢、張某宏、崔某菊、張某年、梁某、周某玲成立“中華善德基金會”并分配職務,編造“精準扶貧”詐騙項目,通過建立微信群等方式發展會員3萬元余人,收取入會費280萬余元,已經形成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且是犯罪集團。
2019年10月到今年年3月期間,鹿邑縣人民法院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以詐騙罪分別判處楊某興、張某華、閆某明等19名被告人七年到十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2萬元到1000元不等,并責令各被告人退賠被害人的損失。
法院宣判后,楊某興、張某華、閆某明等11名被告人不服提出上訴。二審法院審查后認為,原判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正確,定罪準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分別在2019年12月24日和2020年4月26日,駁回各訴人的上訴,維持原判。
反傳銷網提醒廣大群眾,民族資產解凍是一種由來已久的詐騙手段,如今通過引入傳銷手段、偽造公文等,讓受害人走入圈套。再加上互聯網的推波助瀾,此類違法犯罪擴散快、影響大、涉及人群多。大家一定要切實增強識騙、防騙意識,凡是涉及"民族資產解凍"的項目都是虛假傳銷騙局,切勿相信,發現被騙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