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騙局有哪些?如何識破區塊鏈騙局
你不一定十分清楚區塊鏈是什么,但是你一定聽說過區塊鏈騙局。那區塊鏈就是騙局嗎?答案是否定的。區塊鏈首先是一項復合技術,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本身并無正邪之分。坊間談及的“區塊鏈騙局”,更多指的是指礦圈和幣圈中資金盤的騙局。那到底有哪些騙局呢?如何識破和避免這些騙局呢?
騙局一:區塊鏈等同傳銷圈錢
基于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為了激勵節點持續記賬,保障系統穩健運行,代幣獎懲機制在目前階段至關重要。鑒此,現階段大部分區塊鏈項目都會發行代幣。但是許多不法分子受利益驅使,假借區塊鏈名義,行傳銷詐騙之實,沒有實際落地的項目,濫發空氣幣,拉攏不明真相的投資者入坑,并承諾高額回報,慫恿入坑投資者繼續發展下級,組成龐大的傳銷網絡。不法分子在無法繼續拆東墻補西墻后,便會直接攜款“跑路”。根據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 Scamwatch程序的統計,在ICO盛行的2017年,類似的傳銷詐騙案造成高達122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這些“跑路”的項目本質上是傳銷詐騙,而不是真正推動技術落地的區塊鏈項目。我們既要提高鑒別能力,也要客觀公正地看待區塊鏈。如果一味地將區塊鏈定義為傳銷詐騙,無疑會限制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落地。
騙局二:炒幣就能一夜暴富
早在2017年牛市的時候,“一幣一嫩模”、“一幣一別墅”這樣的口號隨處可見,“炒幣月賺3億”這樣的故事也被傳得越來越神奇,一時間無數人涌進炒幣市場,炒幣一夜暴富似乎成為現實。
但炒幣和炒股無異,本質都是一場波動大風險高的投資。炒幣賺到大錢的都是極少數擁有資源和渠道的早期投資者,比如2013年創立比特基金來專業投資的比特幣首富李笑來、首個翻譯比特幣白皮書的比特大陸創始人吳忌寒、2013年創立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的徐明星。而普通投資者想要靠炒幣實現財富自由的機率微乎其微,稍有不慎,投資了空氣幣,極有可能血本無歸。就算是優質項目的代幣,也有可能表現不如預期,只適合長線投資。因此炒幣要摒棄一夜暴富的急躁心理,擺正心態,綜合考量,做好規劃。
騙局三:去中心化能解決所有問題
我不否認,天生帶有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優良基因的區塊鏈,是一場技術革新,能夠適用于防偽溯源、數據金融、隱私保護等應用場景。工信部在《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中就特別提到了區塊鏈適用于物聯網、數字身份、電子政務等13種實體領域應用場景。不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是通過犧牲效率來實現的,性能自然也暫時無法與現有中心化系統匹敵。
因此,去中心化并不是適用所有場景,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對此,以太坊創始人V神表示,“區塊鏈并不適用于所有行業,一些行業對區塊鏈技術的誤用完全是在浪費時間”。TT鏈創始人兼CEO王正文也稱“區塊鏈技術能解決信任問題,但不是所有事情都得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因此,看到鼓吹去中心化能解決所有問題的項目,需要提高警惕。
騙局四:有了白皮書就等同技術落地
區塊鏈項目先發布白皮書,再推動技術落地,這儼然已成為區塊鏈行業的慣例。白皮書能夠很好地讓外界了解項目的設計思路、技術要點、發展路線、未來規劃等信息,是投資人判斷項目是否有價值的重要考核標準。普華永道在其項目投資價值評估體系中,也將白皮書列為七大考量因素之一。但區塊鏈白皮書往往堆積大量技術專業術語,以標榜自己超高技術水平。事實上,只要支付幾千元便可以在某寶上買到一份白皮書,甚至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定制白皮書內容。即便部分白皮書是真實的,那也要等項目真正落地應用,才是有價值的,否則都是紙上談兵。因此,不妨多方面多途徑考量白皮書的真實性和技術落地情況,再決定要不要進行投資。
騙局五:名人背書就是優質項目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資本是逐利的,商業合作是互利的。任何行業的名人站臺,都可以理解為商業行為,即項目方通過花錢聘請名人來獲得曝光度,而名人通過站臺來獲得錢財,各有所取、互利共贏。名人站臺的項目只能證明是有資本的項目。但在區塊鏈行業,總有人相信名人站臺和背書的項目都是好項目,從而一鍵梭哈,最終輸得傾家蕩產。
名人背書的項目不一定是優質項目,但明星光環的項目可能是真正的優質項目。例如,少年天才V神主導的ETH,提供了一套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開啟了區塊鏈2.0時代;具有成功區塊鏈項目開發經驗的BM加持的EOS,通過并行鏈和DPOS的方式,解決了延遲和數據吞吐量的難題。
最后,正如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先生所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在區塊鏈項目魚龍混雜的發展初期,奉勸各位投資者要認真分析、綜合考量、謹慎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