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網絡傳銷要快要狠,不然受騙的人會更多
“反射弧過長”,受騙的人就可能會更多。對于舉報的聲音無動于衷、反應遲緩,就可能澆滅人們追求正義的熱情,放任違法犯罪逍遙法外。
■ 王森
號稱“走路也能掙錢”的app趣步,近日因涉嫌傳銷、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行為被長沙市工商部門立案調查。
短短一年內,趣步吸引了上千萬的用戶,還一度沖上某手機應用市場生活類下載第一名的位置,當然有其“魔力”。根據它的宣傳,用戶只要每天走夠4000步,一個月就能賺上200元。然而,只要用簡單的常識和邏輯進行判斷,我們就不難對這種話術產生疑問。“無功不受祿”“天上不會掉餡餅”……種種經驗都告訴我們,“快錢”“易錢”背后必有貓膩:你沒有創造價值,它憑啥給你發錢?
其實,趣步的本質早已有用戶看穿。早在今年年初,就有網民通過自媒體發文,直指趣步是一個披著“區塊鏈”外衣的騙局,這篇文章轉發量、瀏覽量頗為可觀。而從4月18日開始,長沙市人民政府的網站上,也相繼有8封市民來信反映趣步有違法犯罪嫌疑。此次趣步被立案調查,與網民舉報不無關系,但相關部門響應的時間,的確有點長了。
互聯網時代的詐騙犯罪,只要短短時間就能夠套取大量金錢,造成廣泛的社會影響。打擊互聯網傳銷詐騙,出拳要重更要快。“反射弧過長”,受騙的人就可能會更多。同時,由于與被舉報對象關系相對密切,舉報人的個人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掌握,因而面臨更大的風險。對于舉報的聲音無動于衷、反應遲緩,就可能澆滅人們追求正義的熱情,放任違法犯罪逍遙法外。
面對舉報,趣步此前有恃無恐的態度也同樣值得警醒。在趣步案中,相關的舉報文章反倒成了其自我張目的工具,他們利用“負面強化”的效應,通過“購買自媒體資源”等渠道,在更大的傳播平臺“辟謠”,達到吸引更多“用戶”的目的。今年5月,網友反應長春某學院強迫學生注冊趣步,否則扣學分,如此明顯破壞正常教學秩序的現象,本該受到輿論譴責與職能部門調查,但相關輿情最后卻不了了之。是誰在放大欺詐行為,又是誰讓舉報的聲音淹沒在網海之中?打擊新型互聯網詐騙,也要對破壞互聯網輿論正常環境的“共犯”進行追究。
新型經濟犯罪利用新科技,運作越來越隱蔽,危害范圍也越來越廣泛,我們必須讓公共利益的守望者成為打擊犯罪的好幫手,及時響應舉報,并且維護舉報者的正當權益。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新型互聯網詐騙善于利用社交網絡傳播特點,熟悉所謂“公關”手段,用病毒傳播的手法擴大影響,使用似是而非的“假消息”鞏固受騙者對自己的“信心”。因此,社交網絡平臺要提高輿論監管能力,及時發現、辨識虛假信息和“黑公關”操作,讓傳銷等違法犯罪難以搭起“信息網”。
打擊互聯網詐騙是系統工程,只有讓網絡生態空間更加風清氣朗,使得網絡輿論反映真實的社情民意,才能根除犯罪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