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茶圈暴雷的背后:期貨、傳銷、收割土豪條
“大哥,買兩斤茶葉幫幫我唄。”
前兩年,一個自稱父母雙亡,后媽搶財產,只能靠守住外公留下的茶莊維持生活,拼命在賣茶的可憐女主角形象紅遍網絡。
結果是個美女騙子,網友們被騙了個不要不要的。
事情過去多年,兄弟們看見美女還是會偶爾飆一句:大哥買茶么來調侃對方。
“新茶上市歡迎品嘗”
懂得都懂,大保健和歌廳舞廳都過時了,新鮮茶葉最受色鬼們歡迎,賣y團伙成開茶店的了。
不過現在這世道,有色的比不過有錢的。我要是美女,我就更狠一點,直接來一句:大哥,炒茶么?
此炒茶非彼炒茶
炒茶的炒不是拿著工具在鍋里翻炒,而是炒股炒鞋炒期貨的炒。
喝茶少的肯定不關注,比如我,平常也就是跟著同事長輩喝一喝。雖然知道這個行業,但我總以為是個小圈子。畢竟這幾年經濟發展快,大環境好,什么都可以拿出來炒一炒,為熱愛買單的不計其數,不缺能為茶花錢的。
茶葉也能炒,還能搞傳銷,真可太刺激了。
我要是這群人的朋友人都傻了,平常防P2P防網貸防各大銀行的理財產品,怎么買個茶葉又被套住了。
離譜。
炒茶的套路很簡單,首先國內的茶葉市場就一直沒停下來過,不算完全的虛假繁榮,但是其中注水不少是肯定的。
比起其他的理財產品,或者保值的物品,茶葉和其他產品不同的是,這是日常消耗品,而且接觸面廣,一不小心就能被忽悠。
多少年了,有錢人追求的還是那一套,寶馬香車美人;窮人也追求,抽個好煙,喝個好酒,有罐好茶,都能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嘚瑟一圈,還能在單位耀武揚威兩天。
形式主義害死人。
我第一次聽說,這次炒的茶葉是“明星帶貨”的結果,我內心還吃了一驚,明星也帶炒作倒賣的產品?只聽說過最近扶貧帶貨和疫情帶貨啊。
是我天真了,在茶葉圈里,品牌名就是明星效應。和AJ在鞋圈的地位差不多吧。
千羽孔雀、軒轅號、滄海都是普洱茶種類里的明星茶品,帶個logo身價翻倍那種,這次被炒的茶就是它們。
先說好,炒茶這種事兒,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沒暴雷就沒人知道,這是人家小圈子里的事兒。
廣東有很多茶葉市場,在東莞萬江的一家石美茶葉市場里,有一家心葉茶軒。
一般這種專業炒茶的,也不去提貨,貨都寄存在茶葉老板手里,然后倒賣賺個差價,有那味了。
去年4月,有60多個人在這家茶軒里購買了茶葉,交易金額從數十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總共加起來一個億是有了。
結果今年一月,茶葉到期,沒茶葉沒錢,錢貨兩空,一身輕松。
我本來以為,炒茶是炒股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貨只是暫時寄存在這里,如果這樣,就沒有到期不到期這一說了。
恍然大悟,這是把茶當期貨炒呢,怪不得有把茶暫存在老板這的說法。
雖然不完全等同,但是期貨的風險因素倒是都在,甚至還更危險。萬一上家手里沒貨,但是你先付了錢,到時候茶和錢都拿不到的就是你。
在新聞采訪里,有賠錢的市民說,自己平常一直喜愛茶葉,經常收藏一些茶等漲價。我個人是覺得有一點兒遮遮掩掩。
想想也就明白了,這要是不暴雷,他們就是茶葉市場里的賣家,虛空炒高茶葉價格,或多或少都會出一份力。告了也走民事法庭,民不舉官不究,在灰色地帶蹦迪,出事了也只能自認倒霉吧。
不過也不排除是被氣暈了。
之前科普過,期貨一般炒的都是大宗商品,就是國民工業,和國民日常農業不可缺少的原料。比如石油、大豆這一類的,要么就是貴金屬,黃金這一類的。
萬萬沒想到,茶葉這種日常消耗品也拿來當期貨炒了,并且也沒有什么固定的場所,實業全靠民間流通。
利潤更大,風險更高。
這的風險肯定不是炒茶本身的風險,而是不規范流程所帶來的風險,比如卷錢跑路。
而且這茶這一類的商品,又不能放在明面上炒,基本上都是朋友帶朋友,人頭拉人頭,你成為我的下家,下家再去發展下家這種,親戚朋友是熟客。
哎呦,這套我熟,又是傳銷嘛,老兄弟了。
不過說真的,灰色地帶的期貨+傳銷,膽子是真的不小,這群人沒在怕的。
單從這次的事兒來說,茶軒也是個中間人,真正跑了的是上面的老板,環環相扣的老板們,也不知道這次能逮到哪一層,但是這虧的錢,估計是真的虧了。
有人在下一盤大棋
“茶”為什么能炒?我本以為是哪些黑心團伙這幾年的陰謀詭計,只為撈一筆跑路。
可是深入了解一些,卻發現這是一條深埋了很久的引線,只等著有一天,“砰”的爆炸,而點火的人,已經盆滿缽滿,揚長而去。
想不到吧,20年前,就已經有人開始下這一盤大棋了。
2000年,改革開放的如火如荼,資本瘋狂涌入,其中就包括港臺的茶商,想打開大陸的市場。
然而,在找尋發貨地的時候,他們發現,幾十元收購的茶葉,農民們卻只賣兩三塊錢。
而茶農們也很奇怪呀,為什么有人會花幾十倍的價錢,來收幾年前的舊茶葉,誰會喝這種茶葉呢?
樸實的茶農也留了心眼兒,防止這些外地人把舊的茶葉拿出去騙人,于是把茶葉紛紛倒入河里。
這反而讓茶商們確定了一件事情,在大陸,大家對茶的概念是一片空白,方便他們拿著現成的概念來洗腦。
于是在之后的三年里,思想實戰雙管齊下,一邊開始瘋狂的在城市科普,普洱茶的價值,陳年老茶的品味,企圖把多年普洱熬成一壺82年拉菲的價格,另一方面,在云南省的普洱原產地拼命收購老茶,價格低的驚人。
有資料說,因為大量的掃貨,普洱收購的價格只要10塊一公斤,而給工人的費用則是每一片茶餅1元。
而之后,就是瘋狂投資,因為巨大的資本引流產生的效應,開始瘋狂建設茶廠,茶莊,加工廠。
再之后的三年里,進入茶葉市場的資金至少有140個億,龜龜,我已然分不清這是虛假繁榮還是真實繁榮。
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也想蹭這波熱度,于是紛紛投資,想做實業的就開工廠茶莊,在資本進入之前,普洱茶企業最多只幾百家,而到了2006年底,普洱茶企業達到四千多家;而有想坐收漁利的,就開始炒茶。
除此之外,連老牌的普洱茶企業,也要壟斷。云南的大型老牌茶葉廠,好一點的被融資,差一點的直接被收購,原生茶廠基本生存不下去。
想活也拼不過資本啊,是真的慘。
事情到了這里,基本就能確定,棋局已經布好,只等韭菜們上鉤了。
裁判和白棋是一邊兒的,莊家和上市公司聯手綁定,我是不知道要怎么贏。
之后的手段大家都清楚,輿論造勢,當年的互聯網沒這么發達,能蹭的活動全都蹭,從名人故居蹭到攜手奧運,從茶馬古道蹭到南洋情懷。
2004年,魯迅和許廣平珍藏的兩三克的茶葉都能被拍賣,還賣幾千元1g。
2006年,在老舍茶館舉辦的拍賣會,姜昆主持,張國立捐贈,一桶茶(七個茶餅)賣了一百六十萬。
等茶葉市場的價格足夠高,資本,也就是莊家把手中的茶葉都賣完了,韭菜們入了坑,卻發現無人接手了。這波韭菜就算是割完了。
確實,操作確實挺眼熟,有人把夢想照進現實,有人把股市變成現貨。
2007年,普洱茶市場崩了,有些人拍拍屁股轉身,又是一片更盛大的韭菜。
窮人或者土豪能炒炒茶,而富人們也有投資手段。
20年前還叫大款,現在有了一個文明詞,叫高凈值人群。最近四川信托就暴的不要不要的,投資門檻100w,一共有八千多人,涉及252億的資金。
信托是啥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我把我的財產交給你來處理的意思,你可以用來進行投資啊等一些處理方式,具體方式看合同。
還是那句話,信托公司騙人的方法太多了,國內信托的情況根本不明朗,信托公司把你的錢拿來買辣雞股票,你也不知道。
這么說吧,這次四川信托發行了一種產品A,內容是投資房地產。結果一年過去,這個公司被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千萬款項被凍結。
如果你說投資有風險,那這已經不僅僅是風險,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兆了,然后四川的信托公司還是走正常程序,宣布失信公司沒有涉及重大訴訟行為。
被法學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的董事長,這種股票散戶都知道避開的公司,高凈值人群信任的信托公司就能把錢扔進去。
這群人還都是有點文化有點社會經驗的小油條。能拿出100w搞信托的人,至少得有點學歷和能力吧,里面不出一些大小公司的老板什么的,把錢扔進信托,出事了,這些錢還是你的,不用承擔連帶責任。
比如賈躍亭,當年出了事兒,錢都扔信托了。
不對信托的資質進行考察,不了解相關知識就隨便扔錢。比我爸研究了三十年的股票還不靠譜,雖然他一直在賠錢,但好歹賠的明明白白,活活該該。
就突出一個刺激,本來想規避風險,哪哪兒都是坑。土豪們粗暴的炒茶能爆,中產階級們搞信托也能爆。
不了解,就跟風,跟著跟著,就抽風了。
